梁永安:爱情这门课,我是大家的同学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梁老师的爱情课 梁老师是谁 梁永安:爱情这门课,我是大家的同学

梁永安:爱情这门课,我是大家的同学

2023-04-22 01:56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梁永安不大习惯被称为老师,在大学生涯中,他很乐意就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和大家交流分享。最近他已经准备好了爱情课第二季的12讲,预计在深秋到北京“一席”来完成录制。异地、私奔、重逢、暗恋、相亲,在这些古今中外亘古不衰的爱情话题中,梁永安将带着大家,从艺术作品中解析生活的千百种方式。

教授也做B站UP主,网络流行语用不停

梁永安注册哔哩哔哩的时间并不长,在不到一年的时间,他就发布了60多则短视频。因为是新世相团队邀请他合作的栏目,梁永安并不负责视频的剪辑和发布,只管录原始影像,录好了就给编辑传过去。

最火的一则视频,是今年情人节当天上传的“为什么我说90后和00后是历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?”视频里,梁永安笑眯眯地坐在写字台前,对着镜头娓娓道来。讨论起催婚话题,他说,“我也想问问大家,你们是否也被催婚呢?有的话请扣1,没有就请扣2。”

评论区热闹极了,将近两万五千条评论中,热评第一就收获了五万八千多个赞和六百多条回复,大家就着视频中的话茬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梁永安抛出的话题,帮助有同感的网友,聚集在一起碰撞观点。他自己却表示,平常不怎么看评论和弹幕,也很少亲自下场和网友互动。“一方面是太忙了,另一方面是因为,视频一旦发出去,就成为了一个公共产品,不再完全属于自己。”他觉得自己只是负责完成整个思想拼图的一部分,并非居高临下地做启蒙教育者。

在讲年轻人想躺平的话题里,梁永安表达了对当下年轻人选择的支持与理解。“想躺平,是年轻人想去思考、去选择自己生活的一个非常积极的现象。”他从时代变迁着眼,分析不同时代的年轻人所拥有的不同价值观,“改革开放之前,有农业学大寨、铁人王进喜,当时讲究先治坡、后治窝。但现在就不一样了,生活理念变化了,这一代年轻人,希望在为国家发展而自豪的同时,拥有个人生活的自由。”视频里的梁永安和颜悦色,丝毫没有老学究训人的姿态,他秉持着同理心,只想和更多的年轻人一起聊聊天。

B站发布的短视频,每一则都在10分钟左右,梁永安实际录制的都更长。虽然编辑就选题方向提出建议,梁永安也在自己捕捉着网上的热点话题,关注网络流行语。他说,人有两个生命,一个是生物性的,一个是精神性的,精神生命不分年龄,永远是年轻的。很多人一到老了就谈保养,这很自然,但那只是生命的一方面,我们仍然要去不断学习,打开新生命。梁永安很喜欢每年的9月1日,他把开学日作为自己精神生命开始新一轮学习的起点。

心里苍茫时,还有书本上忽明忽暗的光

在讲爱情课的“等待”一节中,梁永安提到年轻人寻找爱情时的焦虑,“内卷”的社会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压力爆棚。在找不到爱情,实现自我价值有时又很费劲的状态下,这代年轻人的迷茫与焦虑就出现了。结合梁永安的个人经历来看,如今通透的教授也曾有过迷茫的时刻,但他并不被悲观的情绪支配,转而寻找自己的寄托。过好自己的生活或许是告别焦虑的可行方式。

出生在五十年代,小时候跟着家人多次搬家,梁永安还经历了插队、做电工,恢复高考后,他又考取复旦大学,并在完成本科和硕士的学习后,留校任教。他的青年时代几经辗转,和当下青年人的生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。

如今,年轻人抱怨上班、上学压力大,“内卷”被大家挂在嘴边上,成了焦虑和迷茫的代名词。在B站上,梁永安和年轻人聊“躺平”,还有找工作、读研、结婚那些事,试图通过交流观点,缓解一部分焦虑的情绪。但在年轻时,梁永安也遇到过被焦虑情绪包裹的状况。

高中毕业,梁永安被分配到了云南高黎贡山的怒江边,在一个叫做芒合的傣族村寨劳动,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。村寨风景秀丽,民风淳朴,日子并不难过。但当时,知青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,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离开,今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,究竟还能不能再念书。“天天收稻谷、运甘蔗,但我心里还挂着另外一种生活,”梁永安说。

漆黑的夜晚,梁永安自己在村寨里走路,地势高低不平的,有时还要趟过河流,就算看不太清,也一步都不会走错。梁永安说,踩着什么石头,过什么弯,全都清楚。他就觉得生活太循环、太封闭了,想起如同在迷雾中的未来,梁永安觉得心里很茫然。

他回忆起那时候的生活,“最难过的,是一次连续的下雨天,烧饭的柴火都受潮了,我去点火,怎么也点不着,只冒烟。我干脆就不做饭了,停下来看着那个烟,脑子里想,自己的生命可能就像眼前的烟一样,一辈子也点不着了。”云南傣族寨子里湿漉漉的气息,包裹着一颗不安的心。

随身带去的两大木箱书,成了他最大的慰藉。带去的书都挺厚的,有狄更斯的《大卫·科波菲尔》,还有世界史,也带了马克思、恩格斯的选集。 “晚上看看书,一下就觉得,哎呀,自己打开了新生命的感觉。”在B站视频里,梁永安说,人在阅读中获得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,精神世界在不断地拓展,其实就是多年前他自己的亲身体悟。

当时让梁永安最高兴的是,寨子里通上了电,到了晚上有灯能看书。他们村里有条河,能做水力发电,山下有个小小的红糖厂,因为榨甘蔗要用机器,就建了个小水电站,寨子也跟着通上了电。

“发电机的功率很小,榨甘蔗的时候电压一下子降低,灯光就慢慢暗下来。我坐在那儿看书,灯忽然慢慢地变暗,一会儿又亮起来。”梁永安心里知道,这是一捆甘蔗榨过去了,电压又上来了。有时候灯光特别暗,书上的字就看不清,梁永安就放下书,等几秒钟。在这种忽明忽暗的节奏里,他看得特别投入。他说后来到了大学里,读书环境、生活条件都特别好,他心里反而觉得,在那小小的村寨里念的书更加让人难忘。

村寨的日子,让他心里有了一把看生活的尺

梁永安说,世界就在自己的爱情里面。寻找爱情很重要,但在寻找与等待的过程中,真诚地对待自己的生活,打造好自己的世界更加重要。在村寨插队的一段经历,正是梁永安快速成长、找到自己的日子。

提起插队的村寨,梁永安就特别激动,最近10年里,他回去了四五次。有一回放假,他和复旦大学的同事一起去云南西部,还专程回了一趟村寨。“刚到地方,就看到村口的大榕树底下站着几个人,其中有个男的一眼看到我就说,哎呀老梁,你回来了!”当时的场景让梁永安感动极了。从1975年离开村寨,三十多年过去了,十七八岁时一起玩的伙伴,都已经年逾五十,互相一眼能认出来,真挚的感情仍然在村寨的土地上永不消散。

梁永安说,在傣族村寨生活,教给他两样特别重要的东西,其一就是“劳动最幸福”。在三亩大的自留地里,他和知青伙伴们自己种出了番茄、辣椒、茄子。第一口咬下自己种的番茄,觉得它比所有东西都好吃,那一刻才深切体会到,生命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幸福感。这让梁永安即使后来离开了农村,却始终崇尚劳动,并把“躬行”的生活态度,带入到之后的生活中。

不过,梁永安特别补充道,除了简单劳动之外,我们还需要高级劳动,也就是需要学习。在村寨的生活让他区分出快乐和幸福,两个词不一样的意义。他觉得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,只能获得些微的快乐,但无法带来心底的幸福。多年后他爬黄山,拒绝缆车,坚持自己攀登。山道上,他又一次想起了自己插队的日子,虽然辛苦,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,和眼前那么美的风景,当年的幸福感又从心底油然而生。

在村寨时长期与大自然互动,也培养了梁永安热爱自然的态度。入云的高黎贡山,山顶闪亮着白雪,一年四季风景不同。寨子旁边就是波浪滔滔的怒江,春天雨季未到时,沙滩银白,江水碧绿,映照着滩边盛放的木棉花,时而划过天边的飞鸟,和偶尔现身江边的一两只孔雀,给如画的风景增添了一丝生动。

插队两年之后,梁永安被招工到拖拉机厂,成为了一名电工,去学习新的技能。告别芒合寨子时,他不停地回头看,心里舍不得寨子里淳朴的傣族朋友,和怒江边优美的风景。两年的时间在他心里镌刻了深深的印记,当时的生活步调,也在无形中成为了一段标尺,成为他之后对待生活的尺度。

背着最重的相机去旅行,日子要有过程、有深度

梁永安很喜欢旅行,因为工作的原因,他也有机会到国内外去走走。在他看来,旅行和旅游是大大不同的,一地有一地的风情,迥异的历史文化,还有形形色色的人间场景与瞬间。他觉得细细地体悟这些内涵,是十分有趣的,因为“人活着,内心里面要丰富”。“有的人出门了,等于没出门,他把自己的一套标准带出去,跟自己想的不符合,就怨气冲天的。但世界本身是多样的、差异的,出去是为了扩大自己,打破原来的局限。”

梁永安以自己的学生出门做例子,有的同学先做攻略,找哪里有好吃的,也有的同学到了当地,第一个先去博物馆看看。他说,吃当然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但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,街头巷尾的生活百态。

对待旅行时的庄重感,也在他选相机时体现出来。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,梁永安有好几台单反,出门时他也不怕沉,扛起最专业的就走。不仅是为了拍出好作品,他也期待靠这个“专业相机”,让相遇的人们有亲切感,愿意彼此交流。他说,在国外好多次都被人夸赞“你的相机真好”,并且借着这个话头开心交谈。他在日本工作过三年,有一次在京都街头上,他举着单反相机拍照,一位当地的女士走过来和他攀谈。当得知他是从上海来到京都的,女士很高兴,因为她曾经也到过上海。短暂的寒暄后二人告别,梁永安继续往巷子里走,忽然女士又回头追上他,从布口袋里掏出几块自己做的松饼,请这位旅人品尝当地的风味,那一刻他感受到异国他乡也有人类的暖情。

还有一次多年前的经历,让梁永安印象深刻。在纽约时,他走在华尔街,忽然下起雨来,他急忙跑到不远处的三一教堂避雨,当时他胸前挂着硕大的富士S3的相机。一同避雨的人就问他是不是摄影师,梁永安表示自己是个业余爱好者,喜欢随走随拍。但摄影还是成为了几个避雨人的共同话题,热烈地分享旅行见闻。梁永安说,聊天到高兴的时候,恨不得雨别停。

类似的经历,让梁永安觉得温暖,他把类似的故事整理成几百字的小短文,配上拍摄的照片,发布在朋友圈里,和大家分享有温度的旅行见闻。他提到司汤达给自己写的墓志铭“活过,写过,爱过”,他说“过”是最重要的,人生就是要有过程、有深度。

本版文/武冰聪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